媒体报道

五年成立11家,顺德非公募基金会未来该如何走?

顺德城市网 万家长 2015-08-09

摘要:自2010年以来,顺德本土基金会快速发展到13家,其中非公募11家,公募基金2家,特别是非公募基金发展方面,不到五年就发展到11家,作为一个非省会城市的市辖区,在全国范围内数量也数“惊人”的。

“我觉得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昨日(8月8日),凤城讲坛第三十二期暨首届顺德区基金会主题沙龙活动在碧桂园总部举行,谈到如今的顺德基金会是一枝独秀还是蹒跚学步时,广东国强公益基金会副秘书长张进锐如实说。

  为何有此一说?主题沙龙活动公布的顺德区基金会调研报告显示,自2010年以来,顺德本土基金会快速发展到13家,其中非公募11家,公募基金2家,特别是非公募基金发展方面,不到五年就发展到11家,作为一个非省会城市的市辖区,在全国范围内数量也数“惊人”的。然而,部分基金运作的不活跃,也引发基金会对其未来之路的思考!

发展快,但部分运作不活跃

  调研显示,顺德公募基金会成立的时间较早,区教育基金会成立于1994年,区职工解困基金会成立于1995年。非公募基金会的快速发展始于近几年,2010年顺德第一家非公募基金会——盈峰慈善基金会成立,2011—2014年间每年新增2家非公募基金会,2015年上半年新增2家非公募基金会。2013年,原美的集团创始人何享健、碧桂园创始人杨国强,分别创办何享健慈善基金会、国强公益基金会,成为顺德资金体量及人员规模最大的基金会。此外,为推动顺德杏坛逢简村的综合开发,2014年杏坛逢简成立顺德首个社区基金会。

  资金方面,顺德公募基金会的注册资金规模较大,其中区教育基金会超过1亿元,职工解困基金会超过1300万。非公募基金中,除何享健基金会注册资金5000万、国强基金会注册资金1000万意外,另外7家基金会的注册资金规模相对较小,不高于500万。调研指出,虽然注册资金有区别,不过非公募基金会已经成为主力,不到五年就发展到11家,从侧面反映了企业家参与现代公益慈善的巨大热情。中小企业发起成立的基金会,主要关注顺德本土公益的发展。

  整体而言,顺德非公募基金会在扶贫济困、教育、养老、医疗救助、文化保育等领域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相较于公募基金会行政化运作,非公募基金会更加注重公益项目的创新性、可持续性,将商业思维和模式运用于公益项目管理,强调公益项目的高效运作。

  不过,非公募基金发展的同时,也有不少中小企业发起的基金会,由于缺乏健全的机制保障,成立以来运作并不活跃,目前也基本未配备全职人员,公益支出数额较小。并且,社区基金会的可持续运作能力也不足。如逢简社区建设基金会的探索,甚至要早于深圳政府主导推动的社区基金会探索,初衷是通过基金会这一平台,为逢简的可持续发展建立社会参与机制,并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保障。但自成立以来,基本上没有新的收入来源,基金会未能真正成为一个大家愿意参与的开放性平台。

未来发展方向要“民间化”

  非公募基金会未来之路如何走?广东省千禾社区公益基金会秘书长胡小军觉得,基金会的发展,方向还是要走向民间,去行政化,多元化的领域也是非公募基金会的活力,非公募基金会有很大的空间,接下来需要向组织化、专业化趋势发展。

  广东国强公益基金会副秘书长张进锐也直言,他们的基金会也是非公募基金会,过程中不断做到透明化,由于基金会工作人员的工资等待遇都是集团其他费用补贴,行内规范是10%之内的费用用于基金会的执行费用,而国强公益基金会则可以做到超过99%的基金用到公益项目上,执行费用不到1%。因此,建议基金会需要一定的执行费用保障,才更有活力。

  招商局慈善基金会项目总监李海也认为,基金会的运作,需要专业的团队,需要做好风险防控,也需要充分利用好包括资金、企业优势资源等做好基金会的运作。

分享: